Skip to main content
黑话筒

炎夏西南行:重庆与成都的火锅、山路和那些小插曲

炎夏西南行:重庆与成都的火锅、山路和那些小插曲

每次旅行,出发的那一刻总让我既兴奋又紧张。这次的目的地是重庆与成都——两个让人光听名字就觉得“有味道”的城市。因为要省一点交通费,我们选择了夜间动车,虽然省下了1500块,但换来的是一夜难眠,断断续续的睡意让我在凌晨两点醒来,清晨五点下车时几乎是熬着精神支撑。这一刻,我突然觉得——以后能不坐夜车就别坐了。

初识山城的味道与坡道

凌晨抵达重庆,拒绝了车站外的拉客,选择老实打车。刚下高速,便闻到空气中飘着若有若无的火锅香味,像是一种“欢迎仪式”。酒店出乎意料地“袖珍”,只有一层,前台睡眼惺忪,服务谈不上热情。

同行的安然依然信赖大众点评,带我们去转了转附近的早市,最后决定尝试孤独星球推荐的花市豌杂面。我点了米粉,味道更足些,小舟虽然对陌生环境有些抵触,勉强吃了几口,算是配合了这场“美食探路”。

山城步道是我们上午的目标,坡陡、路窄,重庆人的日常交通果然不是轻松的事。步道本身被商业气息包围着,不过终点的仁爱堂还保留了一丝旧日的宁静。

午餐本想去吃火锅,但安然又翻出点评说“江湖菜”更地道,于是去了湖广会馆边上的饭江湖。这顿饭草草了事,或许是刚吃过早点和奶茶,也或许是天气太闷,胃口不佳。回到酒店休息,看了《小妇人》,让我稍微沉静了一些。

晚上去洪崖洞,人潮汹涌,景观灯还未点亮,拍照的人却已挤满了空间,心里难免泛起一丝失望。后来去了夜福火锅,远离景区的幽静小馆,味道相当不错。那一锅红油浮动着满满的花椒,让我感受到重庆火锅的“诚意”。

夜里本想再去李子坝打卡“穿楼而过”的地铁,却因为不清晰的路标被绕了个圈。那条“观景平台”的指引让我一度怀疑是不是被导到了旅游商品街,好不容易才找到真正的观景点。回酒店已近十点,取了次日出游的车,准备早起奔赴武隆。

天生三桥与高原草地

次日清晨出发,早餐是酒店楼下的鸡汤抄手,酸味奇怪,不太对胃口。这次租的是大众ID.4,虽说底盘不错,但车机系统糟糕,设计上更像是半成品。一路上我像是在和系统“搏斗”,而不是开车。

到了武隆天生三桥景区,本以为买了观光车和电梯票就能轻松游览,没想到还是被安排徒步走了2公里。重庆的夏天配上烈日,这种设计实在谈不上“体贴”。不过三桥本身确实震撼,石桥横空,苍茫如画,若是体力更好些,会更能投入其中。

之后转往仙女山草原。草原的空气清爽,海拔带来的凉意一扫炎热,视野开阔得让人心情舒展。唯一的不便是进草原还要额外买票,感觉每一处风景都得付费才给你看上一眼。

晚餐原本计划去吃串串,结果到了现场竟还要排队。饥肠辘辘之下,临时换了家,味道勉强可接受。回程路上买了些新鲜李子,算是意外的小满足。

城市慢节奏与一次采耳体验

第三天我们放慢了节奏,在市区闲逛。吃了吴抄手后,去了网红的下浩里,那里更像是山城步道的“翻版”。倒是意外发现了比利时领事馆旧址,在那里喝了啤酒,躲开烈日,惬意片刻。

坐了长江索道后,安然又提议去洗头。我原本想在旁边等,但终究禁不住“诱惑”,尝试了采耳和洁面。说实话,更像是在完成一项“任务”,体验上没有太多“享受”。晚饭是在观音桥吃的大肠和冰粉,不过游客味十足,价格不算美丽,味道也很一般。唯一的亮点是小舟首次主导航,顺利把我们带回了酒店。

成都的意外与修正

一早动身去成都,初到时因为预订的“高端酒店”实在太“奇葩”——装修气味浓重,前台像是摆设,果断退订。幸运的是,及时找到了亚朵。虽然装修一般,但至少干净没味道,稳妥为主。

之后去了成都大熊猫基地。天气实在太晒,一路坐观光车,看见的熊猫大多在睡觉。整个过程不如想象中精彩,不过好在在鹤鸣茶社喝了个茶,吃了毛豆和西瓜,终于恢复元气。

晚餐本想尝试点评推荐的新鸿社,最终还是退而求其次去了蜀大侠。味道中规中矩,反倒是那家街边的甜皮鸭惊艳了我们,小舟回到酒店后还在津津有味地吃。

意外落空与烤兔惊喜

原定去西岭雪山,结果因景区关闭,只好转战都江堰。门票出乎意料地便宜,但景区体验感一般。步行至鱼嘴后几近虚脱,又遇上景区出口不清不楚,愈发感慨重庆和成都虽然美,却不太“为游客着想”。

晚餐在雨田饭店,评价不一。夫妻肺片的辣椒香味仍留在记忆里,其他菜就不值一提了。

最后的轻松与满载而归

旅行接近尾声的日子,我们在宽窄巷子慢慢散步,买了些熊猫周边。去了金沙博物馆,请了导游讲解,才真正对古蜀文化有了初步的理解。

最后一顿火锅是本地小馆新鸿社,辣味纯正,价格亲民,店老板热情,我还加了他的微信,想着以后网购火锅底料。

最后一天,我们没有安排新的景点,而是一路吃吃买买。春熙路的烤兔、甜皮鸭、炸毛豆腐……连小舟都吃得停不下来。最终我们打包了7只烤兔和1只甜皮鸭,花了114元顺丰空运,重重的味道仿佛是旅程的尾音。

晚上的软卧让我感慨:旅途的终点其实也是一段平静的开始。火车上认识了一位大学生,他说上海太卷了,想考个证就回成都。那一刻,我突然理解了他所说的“节奏”,也理解了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这趟旅程。


后记:

回到家,雨势渐小,像是特意为我们留了一个“欢迎回来”的空隙。把行李归位、记账、补完日记,像是一种仪式,提醒我这段旅程是真的结束了。旅途虽然辛苦,但在安然、小舟的陪伴下,每一段插曲都变成了回忆里不愿删减的章节。

期待下一次出发,愿那时依然有你们相伴。